用好旁批教“自读”——肖培东老师《一棵小桃树》课例研习
【更多专题点此下载!】
张春梅
(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0)
摘 要: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特有的助学系统,是编者精心开发出来的教材教学资源。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旁批的助学助教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并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挖掘。肖培东老师的《一棵小桃树》,慧眼深挖旁批中的教学资源,并从“问题先行”、“依托学法”、“回归本色”几方面巧妙穿引结构全课,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与指引。
关键词:自读旁批;问题先行;依托学法;回归本色
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特有的助学系统,是编者用心良苦开发出来的教材教学资源。“自读课文里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1]这些旁批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而且对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构思教学设计也起着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旁批的助学助教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并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挖掘。令人欣喜的是,在江苏宜兴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研讨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与指引。
肖培东老师是如何慧眼深挖旁批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穿引结构全课的呢?
一、问题先行,自主解决明文意
上课伊始,肖培东老师在“你读出了什么”的简短交流后,便以“这篇文章是我们统教版的一篇自读文章,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编排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自然切转,引导学生关注旁批,关注旁批中的三个问题--
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三个问题紧扣“托物言志”的散文特点,均指向“物我”的关联,不同的是,“物我”的关联度和问题的难易度均呈递增趋势。三个问题可谓用心良苦,学生贴着问题思考攀援不失为一条有效阅读的捷径。肖老师显然深知这一点,授课之初,就问题先行。
“这三个问题,不待老师回答,你自己能够解决的是哪个问题?”肖氏问法一贯地亲和、明媚、有感染力,充满信任与激励的心理暗示。“你自己说看看”、“你再来补充一下”,“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绝不抛给”,[2]肖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第二问当学生各有理解且都有一定道理时,肖老师以“所以,桃核开花,其实在暗示谁也要开花?作者也要开花,作者也想开花……”顺势推导点拨,既肯定学生,又给予指引。最后一问,学生“这个,这个……”心有意会难于言辞,只见肖老师微笑着追问:“只要告诉老师,你读出来了吗?”“我们先不把这个答案公布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体悟,而不必在阅读之初就了然于表达,还是肖老师知悉编者匠心,深问浅答,既轻松解决问题,又留足了悬念。
问题先行,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分享、解疑,“浅浅地”知会,“浅浅地”成长。
二、依托学法,咬文嚼字品语言
“再看一下,哪个批注在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散文的方法--”
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阅读要领可归结为“体味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和人生经验”。[3]散文重在通过“这一篇”,体认、分享“这一位”。统编教材特别注意学法的渗透,“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便是“这一篇”“个性化的言说方式”,肖培东老师慧眼辨识,以此依托,提挈全篇、细品慢嚼。
“对于小桃树的描写当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肖老师迅速引导聚焦到细处一字一词的品味。“‘委屈’,是说那棵树长得很--”“可是贾平凹都没这么说,却怎么说的啊?”“在校园里,你看到有个同学长得很弱小,怎么说?”“你想要爸爸妈妈给你补营养了,会怎么说?”肖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比对、代入体验、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体味“委屈”这一“陌生化词语”的表情达意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品味“紧抱”“用人的感觉来写树的姿态”;品味“拱”“动词的准确表达”;品味“立即断了去”中的“立即”、“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中的“才”、“小桃树竟从土里长出来了”中“竟”等副词的表现力;品味“瘦瘦的,黄黄的”中叠词的表达效果;品味“一片一片”与“一片,一片”标点背后的深意。肖老师带着学生咬文嚼字,读中品,品后再读。小桃树的“没出息”渐次凸显,作者的“怜爱”“心疼”溢满字里行间。“语言品析了以后,情感自然就出来了。”
“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3]肖老师精心选点“细细品”“浅浅教”。
三、学以致用,读好情感味深意
“编者告诉我们,文章当中像这样的描写反复出现。接下来,你再从全文当中找,文章哪些段落里面写出了小桃树没出息?这一次,老师就不引领你品析语言了,你找出来以后就认真把它读出来,你读到位了,我就知道你懂了。”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4]统编教材改“略读”为“自读”,更突出“期其自得”“自能得法阅读”。肖培东老师带领学生细品语言之后,主动让出时空,“让学生学着阅读”,“以读代品”“以读促悟”。
“它长得很快还是很慢?你能不能再慢一点?”“这么读,还是重病的少女吗?”“逗号一定要读出来。”读,就是感受,反复地读就是反复地感受,这就是品味语言。“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在反复感受中愈加清晰,“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蕴含的独特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得以体认。学生的诵读由“语气平淡,语速偏快”到“语速适当,饱含感情”,由“富有感情”到“读出动词”“读出标点”“读出满满的情意”。“以读品写”“以读味情”,读好了,便是理解到位了。“这篇文章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小桃树就相当于‘我’的化身。”“小桃树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写小桃树还是为了怀念奶奶。”语言的内里是情感,是思想,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曾经“存在的家”,而抵达,只能还是语言。
“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5]“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6]语文课的最终落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读书”,肖老师深悉此情。
四、回归本色,创意写说悟情蕴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第一个批注是什么?”
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3]“这就告诉我们,读散文,一定要读出寻常景物中所潜伏着不寻常的情感。”这是散文阅读和教学的本质,始终都在“这一篇”。
“第一句‘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个“常常”就告诉我们,好文章都是深厚情感喷涌而出的产物。如果我们给小桃树写一个字,你觉得会写哪个字儿;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用一个字写小桃树,他会选哪个字儿?”
肖培东老师依循第一个批注,回归散文本色,又以第一句话为契机,带领学生创意写说,感悟“作者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认知、人生经验”。肖老师的问法十分巧妙,既具开放性又基于“这一篇”。“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即“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3]“写说”,便是理解之后的归纳、体认之后的提炼、分享之后的观照、触发之后的再省察。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生命的不同思考--“坚”、“梦”、“念”、“艰”、“韧”、“奋”、“甜”。这个时候肖老师如何引导呢?作为课堂对话中的首席,肖老师选择了最适宜的做法--分享。不是说教,不是灌输,不是生硬牵引,是分享“我”的阅读感悟。肖老师精心选择了课文中的两个字“蓄”和“孕”。“为人生蓄力,为未来蓄梦”“风雨孕希望,人生须蓄力”,肖老师的引导就藏在感悟里,藏在精到的发现里,藏在一个优秀阅读者真诚而睿智的话语与目光里。
创意写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把思维的结果静态表现出来的过程”,[7]肖老师作出了诗意而智慧的选择。
旁批,是统编教材基于自读课文精心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别具匠心的助学系统。其蕴含丰富的教学启示,更为学生自读提供依托,为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养成提供示范和指引。用好旁批是我们必须重视且应该做好的一门功课,肖培东老师的《一棵小桃树》可资咀嚼与久久回味。
参考文献:
[1]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网上)
[2]肖培东.模教《愚公移山》,深悟教学智慧一[J]正道语文公众号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
[5]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8
[6]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1
[7]于漪.于漪知行录[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128
【36500365.com】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