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选择了远方——追念汪国真先生
武殿军
第一次知道汪国真是在中学时代。我在乡中学读书时,有一位要好的同学,他父亲是个读过几年书并且爱诗的人,在乡里粮所工作。课余时间,我经常去他家里玩,见到了不少的报纸、杂志和流行书籍。而且还总能看到几本诗集小书,那时最让我心动且爱不释手的小书是席慕蓉的《七里香》,还有汪国真的《年轻的潮》。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对这两个诗人印象这么深刻。后来知道,汪国真和席慕蓉其实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七里香》八十年代就流行开了,而汪国真的《年轻的潮》是九十年代才出版的。
懵懂的中学时代,读着汪氏的诗,总好像有热血满满,马上出发的感觉。诗歌的文字富有张力,又略带着点疼痛感,让人不可释怀。我也曾模仿汪国真的诗而大写特写,还一度认为自己写的诗真美,大有又一个天才诗人即将问世之感。并且刻意创造了一次“偶遇”,让老师见到了我写的“山寨版”的汪氏诗,在老师惊讶的眼神中,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偷着乐了好久。就这样在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地叫着的夏天里,读着写着汪国真的诗,想着念着隔壁班那个漂亮的脸庞,安静而又躁动地过完了我的青春期。汪国真的名字成了那年那月生命中的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参加工作后,也就与诗歌说再见了。工作的繁杂与纷乱,让我很没有方向感。偶尔坐在书桌前,随手拿起书,翻了半天才感觉到是心灵鸡肋;忙里偷得半日闲,想静心读书,焚香沐浴后,却不知道如何开始了。汪国真和汪国真的诗自然也淡出了我的生活。这也许与同学父亲所在的粮所一样,从繁忙到清闲再到消失,是潮流使然。曾经那么熟悉,那么至关重要的粮所已经难寻踪影,不免有些失落!然而,汪国真的诗歌和粮所都消失了,天却未塌下来!
汪国真的诗再次引起我的血脉偾张,是源于一位年轻的高中老师。某电视台播了几期生活实录,有一期反映高中一位普通班主任带班的琐碎经历。这位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用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作为主题来引导孩子们的认知: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位老师的普通话夹杂了些方言味道,但是朗诵得极其认真,极富感染力。在老师的启发下,这首诗中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的文字和意象,激发起了刚刚入校对未来有着憧憬却又迷茫的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就这样高唱着这首诗,斗志昂扬地出发了。在未来未知的世界里打拼,这首诗肯定给了他们青春的正能量。这是所谓高大上的追求晦涩美的“朦胧诗”难以企及的。之后这个老师所带的学生,经风历雨,不屈不挠,实现了既定的“远方”“地平线”目标。这个老师成功了,他所教的孩子们也成功了。这对那些嘲讽汪诗是“打油诗”“儿歌”的所谓的真诗人,无疑是个回击。我也步这位高中老师的后尘,开始把汪国真的诗引进了我的语文课堂,也总是屡试不爽,效果出奇地好。
2013年3月,河南省语文教学年会在范县召开。从莘县到河南范县路程不远,却行匆而心切,因为此行装载着我们几个与会同事对汪国真共同的诗歌眷恋,也为的是心中那份仰慕已久的期待。年会上,我见到了钱梦龙等几位教育专家,也见到了诗人汪国真。听了汪国真的报告,几许感慨,几许激动。想起了粉丝年代幼稚的心,想起了密密麻麻的汪诗的抄写本,想起了毕业纪念册上的赠言,也想起了激情岁月中朦朦胧胧的情感。
记得他主讲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诗歌从生活中来”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和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不要离“文学”太远,不要离生活太远,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品悟经典、汲取力量的过程。与会的老师们感同身受。诗意语文的讨论,也随之在年会承办地小县城范县恣意地铺开。汪国真一下子成了我们语文人的朋友。
不想,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正当股肱竭力之时,汪国真先生蓦然驾鹤西去,情当何以堪?曾经对我心灵产生过些许震撼的诗篇也随之羽化飘摇,纷飞而逝,宛如一个温婉而美丽的梦。我凌乱了。
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岁月后,人们仍会记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样的诗句。这也就证明汪国真真的曾经来过。
(作者单位:山东莘县燕店中学)
【36500365.com】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