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谱】 斯霞 于漪 魏书生 于永正 孙双金 王崧舟 窦桂梅 支玉恒 钱梦龙 余映潮 李镇西 程红兵 宁鸿彬 程翔 程少堂 高万祥
【李镇西】李镇西:语文呼唤素质教育
【点击进入李镇西的专栏,阅读更多!】
李镇西:语文呼唤素质教育
无论我们对语文教育现状有多么不满意,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批判,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永远无法走出困境。批判当然是应该的,但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既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又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对于“语文素质教育”的提法,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学究式地拘泥于名词术语的话,应该说,“语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表达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愿望,这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素质教育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这与语文新大纲所确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相吻合。据庄文中先生介绍,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突出了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¾¾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观决定了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在交际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语文的交际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庄文中:《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柳斌同志对素质教育的论述和庄文中先生对语文学科新性质观的分析,并纵观以往各家各派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及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真正科学的语文教育是与素质教育天然相连并融为一体的;或者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提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决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以外“加进”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还科学与民主的语文教育的本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十分丰富。根据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着眼于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开放的思想、全面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的。
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今天的观点看,传统教育¾¾特别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封建正统教育,固然有种种糟粕与腐朽之处,但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教育精华¾¾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修养等等,都应该融入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之中。同时,不断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当今社会某些理想沉沦、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的现象,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题出了更迫切的人格培养的要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进取勇气,“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民族气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品格……总之,塑造高尚的人格,永远应该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激越而辉煌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是21世纪不仅更加繁荣而且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开放的思想”,主要是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这是让我们的学生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必需的思想素质。不能想象,一个目光短浅、心灵封闭、观念保守、思维萎缩的人,会成为下一世纪中国的脊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前提是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拿来主义”的眼光注目世界和未来,学习、借鉴世界上人类共同的进步文明成果,以充实壮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¾¾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社会生活面,训练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善于科学鉴别的能力等等,以引导他们在信息时代能吸收真正的文化营养。
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即着眼于学生将语文知识由教材上的训练转化为生活中的运用,而又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语文综合素养。在这里,“能力全面”的含义至少有三:一是学生最终拥有的语文素养是完整而丰富的¾¾既有语修逻文的知识,又有读写听说的技能,既有高雅的文学修养,又有实用的语文本领;二是学生能以“生活”(班级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等)为中心学语文、用语文¾¾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国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汲取语文养料,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得心应手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三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比如阅读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作出推论或预测的能力,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的能力,综合串联拓宽思维广度的能力等等,又如作文过程中立意的正确独到,思想的辩证深刻,构思的新颖奇妙,语言的鲜活自然……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中,重点是创造能力¾¾这是对束缚学生思想,扼杀学生创造欲望的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也是跨世纪人才观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柳斌同志所说:“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学生个人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这是针对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目中无人”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命题。应该说,在过去的教育理论中不是没有提到过“教育个性”,但那更多的是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已。今天我们谈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固然也有应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意思,但更强调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禀赋、兴趣、气质、情感、技能等方面具备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具魅力的精神空间,使我们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他都能成为心灵高贵而自由的精神巨人。因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语文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具备高度的民主素养和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即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起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与朋友。
【36500365.com】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